举报电话

0791-85761902

教学沙龙

教学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沙龙 >教学活动

一项学校有效教研的实践

发布者:管理员部门:管理部门阅读:66772016-12-16
 

 

后“茶馆式”教学
——一项学校有效教研的实践
上这里阐述的是一项学校开展有效教研的实践。
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张人利
一、源于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
静教院附校学生学业背景
1、荣誉称号与敏感“指标”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上海市文明单位
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先进集体
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
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
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
——学校没有早自习、晚自修
——全校开设校本课程近100门
——全校不订教辅材料
——保证每人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表演
——每学年一次的“学生生活质量调查”
2、 “两多,两少,一改善”
2008年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上海6个区的三年级、八年级学生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区学生总体学业成绩好,负担较轻,我校取得了更为优秀的成果。以八年级为例,列出部分项目,把学校与区进行比较。
(1)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
 
(2)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
 
(3)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业量)的情况
 
附校2009年初中毕业生的各类学校达线率

 

年份
市重点%
市区重点合计%
普 高%
2009
54.1
77.1
93.5
4、 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空间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它需要社会、家庭、
学校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学校,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力图通过提高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减轻负担。并且把这项研究首先直落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
    常态情况下,教师究竟怎样教?学生究竟在怎么学?在“大样本”的观课之后,归纳出四个突出问题:
a)          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
 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即使有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
b)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
c)          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
    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许多教师常常带有盲目性,表现茫然。
d)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怎么针对学校的教学问题,提出方法,转变教师每天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校本教研面临的最基本的课题 。
 
二、后“茶馆式”教学挑战教学弊端。
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从
三个“维度”来寻找研究的方向:其一,空间维度。
全国、上海市、静安区已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和存在于本校教师中好的教学方法;其二,时间维度。回溯过去,审视今天;其三,目标维度。新课程推进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当我们作以上三个“维度”上的分析、归纳后,惊奇地发现上世纪80年代教育家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不但在当时为教育部肯定,为各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赞同,在全国中小学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当今许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方法也能找到与“茶馆式”教学有许多共同点。
为什么茶馆式教学会有这么大影响?为什么
近30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受到“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呢?因为,虽然这一方法简练成八个字,而且又把这八个字提练为“茶馆式”教学,说明“议”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议“是对话的重要方式。“茶馆式”教学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教育走向对话,教育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值得传承。 只有继承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今天,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诉求。我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且把这种发展后的“茶馆式”教学称为后“茶馆式”教学。
       后在何处?要回答的就是发展在哪里。发展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主要发展)。80年代“茶馆式”教学仅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学”。新课程推进之后,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书中学”,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另一种是“做中学”,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知识。其中“做中学”包括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等。可以说,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不但在校本课程中产生了研究型课程,而且在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也应该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例如:在初一数学、科学课中的三个专题:“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海上”,“人呼出的气体中有氧气吗”,学生自己“做数学”,用归纳的方法真正感悟了“无限”和“不循环”的概念。“为什么能浮起”,一个班中的学生竟会产生十多个“相异构想”,学生通过自己做实践,建构起了正确的知识。怎么检测氧气存在,关键是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也是学生自己做实验,逐步形成“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思路。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变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
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一般有三点依据:1)学科中核心知识;2)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乏经历,或者有部分经历而得出了错误的,或不全面的结论;3)主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2.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据说杜朗口中学在教
 师“讲”的用时上有过规定,每堂课不能超过
 15分钟、10分钟。80年代育才中学也曾有过讲解的用时规定。我们认为:在针对学校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滥,制定校规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持久了恐怕不行。因为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的内容不同,划一的用时规定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先“读”后“讲”,对吗?也不一定。一堂课,完全可能是先“练”后“讲”。也可能是不“读”、不“练”、不“议”、不“讲”,而是先“做”。因此,后“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三个“不”:
(1)不确定 “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
(2)不拘泥“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完整。
(3)不规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
3.          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的选择。
(1)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率,对时间的变量。效益,对于时间之外对于其他投入的变量。效果,确定一定价值取向之后的达成程度。
(2)效果价值取向主要两个方面:其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二,不但关注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2、“循环实证”的内涵分析。
l             一个有意义问题产生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
是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研究,且把此研究首先定格在研究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在界定学业效能的基础上,审视目前课堂教学的突出弊端。为了解决这些突出弊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优秀教学方法。时间维度:过去、现在;空间维度:本校、外校、外区、外地;目标维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且把提炼出的教学方法称之谓后“茶馆式”教学。这种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
l             迭代循环”体现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理解。“循环实证”指的是我们整个教育科研方法。“迭代循环”指的是一个个教学设计的迭代。教育的历史上曾有多位著名教育家对课堂教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过研究,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维果茨基的“因果发生分析法和单元分析法”,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支持“课堂教学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和有条件”的观点。后“茶馆式”教学也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这种理解。教育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师对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对后“茶馆式”教学的适应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后“茶馆式”教学的掌握一定是教师、学生逐步呈现的过程。
l             确定干预课堂教学改进的关键因素。目前
校本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观课、议课。在议课环节中参与者、主持者会提出建议,把这些建议归纳起来常常有许多。如果把这些建议独立出来,可能每一条都有道理。然而,在一堂课中常常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解这道“题目”是有条件的,即只有35分,40分钟时间。
另外,课堂教学有待改进的问题很多,什么都要改,也是不现实的。那么目前自己学校最有价值的改进是什么?这里涉及了两个问题:1、教师要有课程总体意识。全面的课程目标达成不是靠一堂课。因此,“循环实证”的每一次活动不但要确定同一个教学内容,还要确定目标的侧重面。2、确定干预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l             例如:后“茶馆式”教学就有“学生自己学得
会的,教师不讲”。其本质就是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关键干预因素确定符合以下条件:A、观点、理念教师容易接受(难道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还要讲吗?)。B内涵较丰富。这一干预因素针对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究竟该讲什么,也阐述了学生自己学得会,可以是个体学会,也可以是群体学会。C、符合教与学总的发展趋势:先学后教,先学后讲,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等等。D、干预因素不是原则,有较强的操作性。
l             因为后“茶馆式”教学是教师、学生和其他
研究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循环实证”也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学生的学在改变,教师的教也在改变。教师直接参与课堂设计与课堂设计改进,而且教师的参与使这种设计更加接近真实场境,也使设计更加精致。虽然从表象看来仅是以实证的方法评价学生,体现了以学论教的理念。然而,这项研究更多的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另外还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及由后“茶馆式”教学引发的其它相关研究。
l             此研究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也不仅是拿某些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去从事某项教育的实践。此项研究使教育理论在真实的场景中不但经受检验,可能还会接受挑战。如“最近发展区”是否有最大化问题?质量问题?后续发展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是否存在“参照物”问题?等等。因此,此项研究不能简单定位在教育的基础性研究,也不能简单定位在教育应用性研究。
3、“循环实证”的方法定位。
过去教育科研的方法有两大类(也有其它的分类):实证与阐释。其中,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等都可归类于“阐释”。实证研究一般是单一实体(控制变量)、可知的,同时是客观的,不带偏见的。用的是观察的、量化的、统计的方法。阐释研究一般是多重实体,主观的,是研究者归纳、演绎出来的,是辩证的、质性分析的方法。教育科研从本质属性来分,又可分为两类(也有人分成三类),教育应用性研究和教育基础性研究。那么,“循环实证”属哪一类研究?目前我应聘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开始指导课程系的两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有机会与华东师大的教授有更多的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赵健老师谈起了“循环实证”的研究过程,并且告诉赵老师我们已经在静教院附校的中学物理、数学、小学语文中开始了“循环实证”研究实践,并且为了进行普适性、重复性研究,这一实践活动又在五四、爱国和静安实验小学进行。
赵老师听后很兴奋,她说: “我们正在做一项研究,可能是教育最前沿的研究之一,时间也已经两年多了,国外情报也翻译不少,只是还没有实践过,名称现在不统一,有的称设计研究,有的称基于设计的研究等等,与你们做的很相似,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这方面的材料。”之后赵老师无偿为我们提供了情报。我们认真学习、对比、研究之后的结论是:“循环实证”与“设计研究”有很大的“交集”,但不全同。
这样的结果很正常,“规范场理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在研究,但是研究的思路完全可以不同。教育的发展,理论界与实践界也可以
有类似方向的研究,但思路也可以不同。“循环实证”从表象来看,是“实证研究”,但从本质来看更接近“设计研究”。因为,它符合设计研究的本质特征更多。因此,我们把这项研究定位在“设计研究”的实践尝试。
五、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要素
?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            备课要备学生
?            教师要精讲,学生作业要精选
?            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
?            十字方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            上课要做到“实”、“活”、“精”、“新”……
(一)、 备课的改进。
后“茶馆式”教学 备课的改进
这里阐述的不是备课要求,更不是备课的全面要求,只是在后“茶馆式”教学推进之后,对备课的改进要求。这些改进要求反映了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也是原则性的。希望教师充分关注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自身的优秀教育风格,有智慧地备好课、上好课。
A、精致解读文本内涵
1、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增加。全面解读文本及文本派生出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本学科,也包括跨学科。
2、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增加。有“结构化”的分析
 (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思维结构,道德结构等)。
3、确定教师认为的文本重点和难点。
B、全面分析学生基础
1、哪些(包括知识、方法等)学生自己可能学会,哪些学生不可能自己学会?是部分,还是全部?
2、在哪些关键点上学生会出现“相异构想”?
C、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1、教学三环节:
环节一:学生先学
时间:课前预习,课上自习……
方法:读、练、做、议
方式:给予自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读后完成练习……
内容:整篇课文、部分段落……
环节二:引导暴露
设计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检验学生哪些学会,哪些没有学会。
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暴露学生的“闪光点”和“相异构想”。
环节三:共同解难
运用什么资源(包括教师自身、学生、文本等),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困难。这里特别强调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2、教学设计要点:
(1)以“读”、“议”、“练”、“讲”和“做”五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但不一定完整。
(2)学生能够或部分能够通过“读”懂、“议”懂、“练”懂、“做”懂的教师不讲。
(3)关注问题的设计,特别关注核心问题的设计。尽可能暴露学生的“闪光点”和“相异构想”。
(4)从关注教师“输出”的完整到关注“输出”与互动的整合,追求学生学习的“完整”。
D、深刻反思课堂生成
1、生成记录。学生学的生成,教师教的生成。
2、思考分析。成功经验,过失原因。
(二)、 作业(包括检测)的改进。
(三)、 辅导的改进。
(四)、 议课的改进。